原文标题:《Lens Protocol:以 NFT 的方式重新组织 Web3 社交关系》

撰文:blockpunk

加密正在吃掉这个世界,NFT 收藏品与区块链游戏领域的正在为加密世界引入大量的潜在用户。我们认为,利用 Web3 特性的新型社交媒体及驱动它的用户关系网络,将为加密世界带来一块更广阔、更丰饶的版图。此时 Web3 与社交正处于「反共识」的状态下,实则为机会。

在 Web2 的世界里,我们其实生活在垄断公司建造的数据围墙花园中。社交媒体平台集中化地存储并控制了用户的数据,通过对算法的独裁和对网络效应的垄断,不断的攫取决收益,用户被迫成为「数据劳工」并接受全局的内容审查。

而在 Web3 中,无准入、无控制者、无垄断平台的公共网络让我们能近乎无限地增长网络规模,而不用担心网络效应被垄断;而代币化又给人们全新的方式去拥有内容,并与内容进行交互,这将重新发明社交内容的价值,内容变成了集合了社区共识的「艺术品」。

Web3 原生的社交将超越我们过去的任何社交产品,成为加密世界最大的一块拼图,为 NFT、游戏、DeFi 提供广阔的场景。

建立社交网络很难

这是 Lens Protocol 官网的第一句话,也是 Web3 的社交项目主要的痛点。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由社会交往活动所塑造的,而社交活动的类型是复杂的、多样的,绝不是链上的金融交易行为可以概括的。

单纯基于某种内容(如文章、音乐、视频、游戏)的应用,或单纯基于某种业务模式(如订阅、会员 NFT、PFP)建立的社交网络是羸弱的,缺乏活性,用户往往因为激励而一窝蜂涌入,随后再集体遗忘。这很难建立起有价值的社交价值,用户也无法从中积累社交资本。

通过发行社交代币、社区 PASS、系列艺术品建立取得社交价值,往往又依靠于传统的社交网络(比如 twitter、discord、直播平台),而这些错弱的连接依然有可能被传统的 Web2 平台切断,这是将价值的地基建立在流沙上。

实际上在传统的 Web2 世界里,社交网络的建立也非常困难,巨头正是通过对社交网络的控制来实现垄断。新的平台要么夹缝生存,要么建立在已有的垄断平台之上被其控制:Zynga 曾是 Web2 时代社交游戏的独家兽企业,其游戏的 IP 价值一度高达百亿美金,但 Zynga 的社交完全基于于 Facebook,在 Facebook 关闭了对它的一些关键服务后,Zynga 收入和用户锐减,估值迅速跌去 80%,成为社交网络垄断恶果的经典案例。

社交媒体是对人类注意力的直接竞争,Web3 的社交网络构建者将直面与传统的 Web2 的竞争,我们如何才能取胜?

Lens Protocol 简述

Lens Protocol 是一个去中心化且可组合的链上社交关系图谱,部署在 Polygon 上,由 AAVE 创始人 Stani Kulechov 创建。

Lens Protocol 的方式不再以某一个具体应用来实现社交网络,而是以做基础协议的方式创建一个可共享的社交网络,以推进生态的方式推进社交网络增长。

因此 Lens Protocol 不像任何我们熟悉的 Twitter、Facebook、TikTok 社交媒体,而是社交网络本身。通过共享用户与用户数据,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它轻松地建立「社交媒体」的「媒体」部分。

当然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社交网络的数据能被共享,关系的数据必须在去中心化基础上;
  • 代币化能力,用户的社交资本与网络规模共同增长。

以 NFT 为核心构建关系

Lens Protocol 的社交关系都保存在 Polygon 链上,并使用 NFT 作为协议的核心元素,以多个 NFT 的互相引用关系来记录如「关注、收藏、转发」等社交行为,从而构成图谱。

用户可以自主控制这些 NFT,包括转出、售卖,甚至控制 NFT 进行治理投票。

不同的 NFT 间通过「关注」「收藏」「转发」三类行为连接,这三类行为的逻辑是模块化的,Lens Protocol 允许第三方开发者自定义模块,来实现付费、订阅甚至是 DAO 治理等逻辑。

这种以 NFT 为核心,模块化业务的方式,与建立一个中心的合约(有时是一个中间层)记录地址间的互动行为并写入业务的其他 Web3 社交项目有很大的区别。

Lens Protocol 架构更加简洁,对行为的细分让组合更容易发生而不用担心冗余;模块化也让开发者可以实现高度的定制化;最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读取 Polygon 链上相关的 NFT 元数据,来复原出完整的社交图谱与用户数据,并引入自己的业务中,而不在需要自己重建一个社交网络。

如何组成?

Lens Protocol 的社交图谱围绕用户创建的个人主页 NFT 建立;其他用户在关注该个人主页时,会触发「关注模块」智能合约,运行对关注的逻辑要求(如支付稳定币),然后系统会为关注者钱包铸造「关注者 NFT」作为证明。

个人主页 NFT 持有者可以发布内容(publicaton),内容可以是任意媒体类型如文字、图片、视频、音乐,但有特定的元数据结构。并且内容本身也可以是一个 NFT,发布后,个人主页 NFT 元数据下会更新加入这个内容的链接。

其他用户如果喜欢可以收藏这个内容,这类似于「点赞」。这会触发「收藏模块」的智能合约,然后获得「收藏者 NFT」作为证明。

同时,用户也可以对内容进行评论和转发,这会触发「引用模块」的智能合约,然后评论本身也会在发布内容(publicaton)。

以上三种 NFT 分别表示了你的个人主页、关注与点赞,这三种 NFT 的元数据都可以更新。关注、点赞、评论的三类操作流程中的自定义模块允许开发者写入更多有趣的逻辑。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查询链上 NFT 的元数据,通过 ID 匹配得出完整的社交图谱,接入 Lens 的社交网络。

同时对以上三种 NFT 价值的使用,与对三种模块的自定义,让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作出多种有趣的社交产品。

比如「收藏 NFT」可以指向一个 NFT 收藏品的发行合约,这样用户可以通过点赞来 mint 藏品。

详解 Lens Protocol:如何以 NFT 的方式重构 Web3 社交关系?

代币化社交关系

「个人主页 NFT」是 Lens 的核心,其他两种 NFT 以 profile ID 与「个人主页 NFT」关联形成图谱。而这三种 NFT 都符合 ERC721 标准,并兼容 OpenSea 的接口,可以被上架交易。

加密世界的创新总是在重新发明价值,过去难以被资本化而需要以其他方式交易的价值变成了加密世界的原生资产代币。社交价值的代币化就是 Lens 的创新之一,这三类 NFT 其实都是社交资本的具象产物。

个人主页 NFT

当用户创建个人主页时,除了要填写昵称、账户名等信息,还需要配置自己的头像和关注者 NFT 的图像,并需要设置在关注、收藏时会触发的模块,然后系统会为用户制造一个「个人主页 NFT」。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向官方申请才能铸造「个人主页 NFT」。

「个人主页 NFT」是用户控制自己内容的关键,它的元数据会包含用户生成的所有内容、评论、转发的历史记录。和普通 NFT 一样你也可以把它上架 OpenSea 出售,打包卖掉你在这个网络中积累的声誉、关系等社交资产。

关注者 NFT

「关注者 NFT」可以看做一类关注者勋章,这个 NFT 的元数据会指向原「个人主页 NFT」,并附带一个序列号,表示你是第几位关注者。

当你关注到一个小众但高质量的创作者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矛盾心里:希望创作者能早点火起来,但是又害怕火起来后烂大街质量下降。在创作者的成长中粉丝社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粉丝的价值却没有与创作者共同增长,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小圈子的存在。

在《Status as a Serve》的文章里,这被看作是社交网络的天然瓶颈,即网络扩大后早期成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在声音被后来者淹没后,就会选择抛弃这个圈子。

但是「关注者 NFT」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早期的关注就是你的社交资本。

而创作者也可以将「关注者 NFT」作为社区权益的凭证,升至使用「关注者 NFT」作为 DAO 投票的凭证,使用「关注者 NFT」的属性(如关注顺序)创建投票策略,例如,「前 1000 个关注者各有一张投票」或「你关注的时间越长,你拥有的投票权就越大」。

「关注者 NFT」预示着一种全新与社区互动的方式,它们甚至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交易。

收藏者 NFT

「个人主页 NFT」的持有者可以发布一个内容,这个内容可以文章、视频、音乐以及任何媒介。

喜欢的用户可以「收藏」这个内容,就会给用户铸造一个「收藏者 NFT」作为证明,「收藏者 NFT」的元数据指向「个人主页 NFT」和内容的链接。

内容

此外,内容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种潜在的 NFT,这个内容可以被存储在 AR、IPFS 这去中心化基础上,也可以是中心服务器的一个链接,内容的 ContentURI 会更新到「个人主页 NFT」中,这确保了用户创建内容的社会资本都归用户所有,并保存在他们的钱包中。

同时,其他用户可以对这个内容进行引用、评论和转发,这些动作本身也会产出新的内容,且同样被更新到对应用户的「个人主页 NFT」中。这是一种更强的与内容互动的方式,也保留了互动过程中产出的价值。

从模块中创造应用

Lens protocol 中的「关注」「收藏」「评论 / 转发」等动作被当作模块,开发者可以编写智能合约替换这些逻辑,来创造自己的应用,从「社交网络」到「社交媒体」以及更多。

以下选取了 Lens protocol 首届黑客松的参赛项目作为实例,介绍了一些 Lens 的模块应用。

关注模块

为关注引入支付,付费订阅等:在关注模块中自定义付费逻辑,开发者可以将多种付费方式,实现类似于订阅的能力,付费进入国库。同时,也可以通过识别「关注者 NFT」解锁订阅内容(使用 Lit protocol)。在 Iris 中创作者在发布帖子的时候可以设置可见范围,允许设置「此消息仅有关注者能看到」。

关注模块的付费逻辑也可以看作一种发售 NFT 的方式,关注模块可以设定关注者上限,该「关注者 NFT」其实可以当作社区的权益与准入凭证,比如最近火热的 NFT PASS。

详解 Lens Protocol:如何以 NFT 的方式重构 Web3 社交关系?
详解 Lens Protocol:如何以 NFT 的方式重构 Web3 社交关系?

「个人主页 NFT」控制者也可以选择白名单控制专注列表,可以通过合约对控制条件进行设置,比如先要求用户关注某些账户后才可以关注特定的账户,互相引导关注。

收藏模块

收藏动作也可以引入自定义逻辑,加入多种付费逻辑(免费收藏、付费收藏、限量收藏、限时收藏等模块),对收藏动作也可以设置白名单,只允许关注者收藏发布的内容。

详解 Lens Protocol:如何以 NFT 的方式重构 Web3 社交关系?
详解 Lens Protocol:如何以 NFT 的方式重构 Web3 社交关系?

例如在黑客松中 Lens Collect Auctions 这个应用,用户可以在发布内容的时候设置收藏 NFT 的拍卖方式为荷兰式拍卖和英国式拍卖,仅允许竞拍成功者执行「收藏」。

详解 Lens Protocol:如何以 NFT 的方式重构 Web3 社交关系?

发布的内容形式可作样,甚至可以为 NFT 本身,收藏非常适合用于发售 NFT,如一位歌手创作了一张专辑,将其作为内容发布在 Lens 的社交网络中,粉丝凭借「关注者 NFT」准入就可以使用「收藏」来购买这张专辑。

除去收藏品外,比如基于 Lens 实现一个招聘应用,发布的内容为简历,招聘方就可以通过「收藏」动作来选择付费查看简历。

引用模块

引用模块衍生出两个行为,一个是转发,一个是评论,他们共用同一底层逻辑。

对已有的内容可以进行转发,对引用模块的编辑可以为用户提供广告与推广收入。

例如 Lenster 里可以设置自己帖子的转发和收藏方式,其中就包含推广费这一选项。用户可以选择将转发和收藏动作中收取的费用中的一部分返还,作为推广的奖励。

详解 Lens Protocol:如何以 NFT 的方式重构 Web3 社交关系?

当然开发者也可以定义反向的付费,由内容发布者付费给参与转发的用户,这类似于传统社交媒体的购买推广。

对转发行为的编程,也可以为用户带来广告的收入:mad.finance 允许创作者在发布帖子的时候标注相关品牌的「个人主页 NFT」,人被标注者可以在列表中选择喜欢的内容,为其提供赞助,mad.finance 还为赞助付款实现了流支付。

详解 Lens Protocol:如何以 NFT 的方式重构 Web3 社交关系?

评论模块可以实现集体创作,以 Writer Together 为例,这个 Dapp 允许人们异步协作编写故事。用户可以通过创建帖子来开始故事,其他人可以通过评论帖子来继续故事。故事可以分支到不同的版本,并有不同的结局。一旦故事到达该分支的结尾,用户就可以铸造他最喜欢的故事分支的 NFT。用户可以「喜欢」故事部分,从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集体创作是一种更强的与内容互动的方式,也保留了互动过程中产出的价值。

详解 Lens Protocol:如何以 NFT 的方式重构 Web3 社交关系?

在该评论中,也可以通过信誉机制来设置评论权限,Aura reputation 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该系统在用户发表评论的时候计算其声誉得分,如果用户的声誉足够高,则允许其发表评论 (阈值由帖子所有者定义)。

Lens Protocol 的挑战与机会

挑战

  • 成本和用户门槛
  • Lens Protocol 的设计需要使用更多的 gas,用户的关注、评论、收藏等动作都需要付费,在实现代币化的同时,也为潜在用户的进入制造了门槛。
  • 同时更致命的问题在于,在使用社交这样的高频高粘度应用时,Lens Protocol 的设计导致用户永远在处理钱包弹出的确认框,在 5 分钟的使用里大概点击了 20 次确认,这种体验糟糕的可怕,普通用户难以接受。
  • Polygon 的局限性
  • 由于几乎所有的用户行为都需要付费,所以 Lens Protocol 不得以选择在 gas 费用更低的 Polygon 上部署,但这进一步加大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同时 Polygon 链本身的金融带宽有限,这在未来会是一种局限;
  • 为与 ETH 主链生态如 Mirror.xyz 的组合增加了难度;
  • 对于 Lens Protocol 来说,需要一个账户体系更好的基础设施解决体验问题,但是这在 Polygon 上来说很难,除非使用在账户上创新的新公链或自建应用链,(但 Ronin 的前车之前在前)或者依赖于新的钱包基础设施。
  • 未触动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
  • 虽然链上数据完全可见,代币化保障了用户自主控制社交资本的能力,但是用户还是无法直接控制社交数据,发布于 Lens Protocol 的内容仍然存储与 IPFS、Arwave 甚至 AWS S3 这些外部系统中。
  • 无法实现隐私,所有社交关系被公开。同时关注后的条件式解密的能力也依赖于外部协议如 Lit protocol 实现。
  • 网络替代危机(吸血鬼攻击)
  • 一些社交媒体应用可能在享受 Lens Protocol 的共享网络时,在自己的数据库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独立的社交关系,并不再与 Lens 等外部系统共享,这会成为一个新的垄断型社交网络,并步入下一个循环。

机会

  • 对链上社交网络的数据处理
  • 实际上 Lens protocol 只是建立了社交联系,和图谱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开发者自己去抓链上数据(目前大部分开发者使用 The Graph),然后用数据库复原,允许进行复杂的逻辑查询,而这需要一定的成本。为了更好的开发着体验,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比 The Graph 更进一步的中间件,来处理链上社区关系的图数据库?
  • 对链上社交关系的分析算法,以不同的价值观驱动的多套算法(不同价值观适应不同的类型的社交媒体,明显抖音、知乎、微博都有不一样的算法逻辑)。
  • 更便捷的身份基础设施
  • 为了避免用户陷入无限点确认的体验噩梦中,我们需要附带授权能力的身份基础设施,不仅限于 Metamask ,而是更易用的钱包 / 身份基础设施,如 ICP 的身份协议就会为每次 DApp 访问时授权会话密钥来避免重复确认。
  • 基础设施的发展会允许更多的业务被运行在链上,而身份系统带来的巨大的体验优化会变的越来越重要,如刚刚被 A16Z 投资的 Spruce 与我们孵化多链智能合约钱包 AstroX
  • 为 Lens 提供便捷的支付手段,集成更好的流动性
  • 目前一些基于 Lens 的项目在发布内容、关注等操作步骤上都有付费的步骤,为了更更好的实现无缝操作,将这一步骤简化将能使整个过程更流畅,如与传统的信用卡、银行卡打通等,还比如为其开发流支付等创新型支付手段。
  • 同时 lens 目前还没有发布代币,也为公布未来经济设计,待官方发布代币以后,这一需求更为亟需。
  • 基于 Lens 的社区与 DAO
  • 由于 Lens 的社交图谱围绕用户创建的个人主页 NFT 建立,基于「关注者 NFT」的业务可以轻松地帮助社区建立起 DAO 或基于社区的商业模式(如社区 PASS)。
  • 身份证明
  • 「个人主页 NFT」是用户个人信息和内容的载体,Lens 上基于 NFT 的关系网络能够作为身份证明接入其他应用,基于其可发展声誉系统。
  • Proof of Humanity,当前 Lens 只有白名单才能创建「个人主页 NFT」,这是为了防止冒名顶替者占用相关字段。因此辨识真人变得至关重要,人性证明时绕不开的话题,这还包括对社交媒体发布内容进行审核的去中心化服务,我们投资了基于 IC 的去中心化审核与 Proof of Humanity 协议 ModClub
  • 条件下解密
  • 在 Web3 的创作者模式下,根据关注、订阅、购买等规则去解锁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这给创作者的收入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在 Lens 的相关社交媒体实现中这部分使用了 Lit protocol。

Web3 原生社交的意义

确认:价值创造 —— 流量 vs 艺术品

在传统的社交媒体中,主要有三个角色:平台,创作者,用户。在这样的 UGC(用户创造内容)模型下,平台和创作者获得了影响力和收入,用户获得了优质的内容。但这样以流量为主的模式,必然也产生了两个问题:

  • 创作者为了流量哗众取宠或是迫于广告商压力而改变内容,使得内容质量恶化的情况产生;
  • 创作者创作行为和用户互动行为所产生的内容结果的所有权归属于平台,这就意味着平台、创作者和用户共同创造的结果被平台所有,被平台垄断,而创作者只获得了相对其流量和影响力而言十分微弱的收益,用户只获得了内容传播所带来的效益,并没有获得参与互动创造而应该获得的收益。

与此相对,加密世界永远在发明型的价值类型与资产。在新型的社交媒体下,所有的行为,如发帖,评论,转发等都可 token 化,而创作者作为个体也可以被 token 化。在传统社交媒体的基础上,创作者可以更加专注于内容的生产。

Token 化也意味着无形资产将被准确地量化,而流量为主的模式也将被颠覆。

创作者所创造的内容变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品」,其通过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力、流量等无形资产将凝结到艺术品的价值上,优质的内容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力,形成了更强大的共识,而这些共识又支撑起内容这一件艺术品本身的价值。

与此同时,创作者和用户,内容和用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用户的收藏,跟随,评论也被 NFT 化,这些 NFT 也将随着内容 NFT 的增值而增值,可以这样说,创作者创作了一个作品,获得了作为创作者的 NFT,跟随者们参与互动获得了作为跟随者的 NFT,这些 NFT 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大集合,而这个集合将一直被扩充下去。

一个有限的游戏变成了一个无限的游戏,所有共识体内的成员都希望游戏可以继续玩下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形成了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就像豌豆荚和土壤里的细菌一样。

自治:共识治理 —— 间接 vs 直接

在传统的社交媒体中,在内容的生产上,平台可以通过直接管理的方式推送或打压特定内容,创作者需要在内容、用户倾向和流量之间做出权衡,众多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判断通过一定的反馈机制(点赞,评论等)来间接影响内容,以此三者自发地形成了一种内容生产方向的导向。

而新的社交媒体,每个内容本身和跟随内容(评论等) 形成了一个内容的「共识体」,通过「共识体」确认了内容和跟随内容的价值,而作为内容的所有者以及跟随内容的用户,又形成了一种治理的「共识体」。

通过 token 化,追随 NFT 也被赋予了特定的权力,比如前 1000 个关注者可获得一个投票。创作者和用户之前形成了一种相互直接影响的治理结构,针对一个共同的理念汇集起来,并共同决定这个共识的发展方向。

每个治理的「共识体」相互交织与平台主体共同构成整个平台的治理「共识体」。这样一来,创作者和用户之间,平台和各种共识之间形成了一个增强闭环,不断改进使得内容变得更加优质,人们的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

这是一种更优的与创作者互动,与创作内容互动的方式

进化:共生关系 —— 互利 vs 共生

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新的社交媒体的核心逻辑是共生。这种关系,区别于传统互利的商业模式,既能发挥每个个体的比较优势,同时通过交换价值彼此确认,形成一种共同体,彼此增强,彼此反馈。

  • 协同效应与经济结构:创作者内容和跟随内容构成内容的共识体,确定了作为艺术品的 NFT 价值,形成了新体系下的经济结构,彼此的行为都会增加共识的价值。
  • 小群效应与政治结构:创作者和用户构成治理共识体,确定了各角色间的权力关系,形成了新体系下的政治结构,在共识体内的每个个体,创作者和跟随者都有动力推动共识的治理和发展。
  • 网络效应与文化结构:共识体与共识体之间构成影响力共识体,确定了人们的主次认知判断,形成了新体系下的文化结构,这些共识体的相互竞争,促进,发展,大大增加了体系内的多样性,使得整个平台不断增强。像传统社交媒体一样,也形成了网络效应,即更多更优质的创作者带来了更多更优质的用户,更多更优质的用户,又带来了更大的流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更优质的创作者,更多的更优质的创作者和用户又更促进整个平台的更具活力。而平台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创作者和用户的发展和进步。
  • 生态效应与生态结构:不同功能的共识体群之间构成生态共识体,确定了不同共识体群的生态位,形成了新体系下的生态结构,开发者作为一个新角色被引入,参与到整个生态的建立,像苹果生态一样,生态内的每个应用彼此增益,彼此成就,以此满足人们需求的各个方面。

协同效应、小群效应、网络效应和生态效应所实现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生态结构无一不是共生理念的体现,也无以不形成一种自我增强的闭环。共生共存,自治自生,增强循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